成语典故
-
自相矛盾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,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,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,没有穿不透的东西;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,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。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,他只好落荒而逃。 【典故】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之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勿能应也。 《韩非子·难一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的盾牌。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说...
-
“中饱私囊”有哪些故事?怎么理解其中含义
春秋后期,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(赵国君王的先人),派税官去收赋税。临行前,税官问赵简子: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?赵简子回答道:不轻不重最好。税收重了,国家富了,但老百姓穷了;税收轻了,老百姓富了,但国家穷了。你们如果没有私心,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。这时,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:依我看,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。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已的国家很富呢,十分高兴,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。薄疑直截了当地说:你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,下面百姓是穷的,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。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。 这个成语含义是指那些经手钱...
-
一笔勾销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范仲淹,对官场存在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,担任参政时,他在查考地方官吏政绩时,将那些不称职的官吏名字一笔勾之。大臣富弼去劝说他不要如此断送别人的前程,范仲淹说:“他哭比百姓哭要好吧!” 【出处】公取班簿,视不才监司,每见一人姓名,一笔勾之。 宋·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录》卷七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把账一笔抹掉。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宾语;指帐务等 【近义词】一笔勾消 【相反词】债台高筑...
-
兵荒马乱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,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。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,势力强大,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,陈君连夜潜逃,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,外面兵荒马乱,乐工继续奏乐,弟子们强拉他上车,逃出陈国前往蔡国。 【出处】那兵荒马乱,定然遭驱被掳。 元·无名氏《梧桐叶》第四折 成语释义 【释义】荒、乱:指社会秩序不安定。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战争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 【相近词】兵连祸结、内忧外患、鸡犬不宁 【反义词】太平盛世、天下太平、国泰民...
-
魂飞魄散的 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,洛阳女子贺怜怜与汴梁才子王涣一见钟情就订了婚。贺家嫌王涣家贫就把怜怜另许配给种师道手下军需官高常彬。王涣装作卖查梨的前去承天寺里见怜怜,遇到高常彬回家,王涣吓得魂飞魄散。王涣后来参军立下军功,夺回怜怜白头到老。 【典故】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。形容惊恐万分,极端害怕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害怕 【结构】联合式 【近义词】魂不附体、魂不守舍、失魂落魄 【相反词】处之泰然、泰然自若、镇...
-
僵李代桃的故事|意思
僵李代桃出处 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胭脂》:“彼逾墙钻隙,固有玷夫儒冠;而僵李代桃,诚难消其冤气。” 成语意思 比喻代人受罪责或以此代彼。亦作“僵桃代李”。...
-
萍水相逢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公元676年,唐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勃因罪被免官,前去交趾探望做县令的父亲,途经洪都,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,宴请文人志士及他的女婿吴子章,邀请他们为它作序,王勃作《滕王阁序》感慨:“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。” 【出处】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。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浮萍随水漂泊,聚散不定。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指无深交 【相近词】不期而遇、一面之交 【相反词】莫逆之交...
-
生离死别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,梁武帝接纳西魏降将侯景,被侯景攻陷京城,侯景想把京城的人连同梁武帝活活饿死。文人徐陵的父亲也在城内。徐陵非常着急,就给仆射杨遵彦写信,希望能放他父亲出来,他在信中把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悲切伤痛刻画得淋漓尽致。 【出处】生人作死别,恨恨那可论。 汉·无名氏《为焦仲卿妻作》诗盖闻死别长城,生离函谷。 北周·庾信《拟连珠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。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。 【用法】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表现对分别的悲伤 【相近词】生死永别、悲欢离合、生别死离 ...
-
天女散花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传说天国里佛祖的大弟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向众弟子讲佛法,天女见他们在聚精会神地听着,故意摘来很多花瓣从空中撒下去,只有文殊与普贤身上不沾花瓣。维摩居士告诫他们只有六根清净才不会沾上花瓣的,得努力修行。 【出处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,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,便现其身,即以天华散诸菩萨、大弟子上,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,至大弟子便著不堕。一切弟子神力去华,不能令去。 《维摩经·观众生品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原为佛教故事: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,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,至弟子身上便不落。后多形容抛洒东...
-
盛筵难再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,“初唐四杰”的王勃因为他的《檄英王鸡》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,他到交趾探望父亲,路经洪州,恰好是重阳节,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,吟诗作乐,场面非常壮观。王勃起兴作《滕王阁诗序》“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。” 【典故】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。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筵:酒席。盛大的宴会难再遇到。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宾语;指良机不易重逢 【相近词】盛筵必散 【成语示列】知道明年,重逢此日,萍踪飘转在谁边?多应向,山程水驿,茸帽控丝鞭。花知识,盛筵难再,也合...
-
刎颈之交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,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的派遣,带和氏璧出使秦国,而能完璧归赵,被赵王重用,拜为上卿。武将廉颇受不了,多次想找蔺相如的茬,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避免了矛盾。廉颇负荆请罪,两人后来成为刎颈之交。 【典故】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 《史记·廉蔺相如列传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刎颈:割脖子;交:交情,友谊。比喻可以同生死、共患难的朋友。 【用法】作宾语;指共患难的朋友 【相近词】患难之交、刎颈至交...
-
渑池之功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《史记.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遂与秦王会渑池。秦王饮酒酣,曰:‘寡人窃闻赵王好音,请奏瑟。’赵王鼓瑟。奏御史前书曰:‘某年月日,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鼓瑟。’蔺相如前,曰:‘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,请奉盆缻秦王,以相娱乐。’秦王怒,不许。于是相如前进缻。因跪请秦王,秦王不肯击缻,相如曰:‘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。’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,左右皆靡。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缻。相如故召赵御史书曰:‘某年月日,秦王为赵王击缻。’秦之群臣曰:‘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。’蔺相如亦曰:‘请以秦之咸阳...
-
行将就木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,晋国内乱,公子重耳与夷吾外逃他国。重耳在狄国娶季隗为妻。公子夷吾借助秦国力量回国继位为晋惠公,想派人暗杀重耳。重耳要季隗等她25年后再嫁。季隗说到时快要进棺材了还谈什么改嫁。后来重耳在秦国帮助成为晋文公。 【典故】我二十五年矣,又如是而嫁,则就木焉。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行将:将要;木:指棺材。指人寿命已经不长,快要进棺材了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指快要死亡 【相近词】枯木朽株、气息奄奄 【相反词】欣欣向荣、蒸蒸日上...
-
无出其右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回来路过赵地他女婿张敖处,张敖十分谦卑地接待他。刘邦故意傲慢无礼,破口大骂,张敖忍气吞声,手下贯高不堪受辱密谋刺杀刘邦。刘邦扣押了张敖和贯高,郎中田叔为张敖鸣冤。刘邦认为田叔的才能是无出其右的。 【出处】上尽召见,与语,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。 《史记·田叔列传》贤赵臣田叔、孟舒等十人,如见与语,汉庭臣无能出其右者。 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出:超出;右:上,古代以右为尊。没有能超过他的。 【用法】作定语、谓语;指没有能超过他 【相近词】天下第一 【示例】此...
-
悔之无及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,吴王夫差准备攻打齐国,越王勾践带人为夫差助威,伍子胥对夫差说越国才是心腹之患,应该除掉,等越国强大了,想消灭就后悔莫及了。夫差不听劝告,反而疏远伍子胥并命他自杀。11年后,强大了的越国一举消灭吴国。 【出处】既成谋矣,何及其未作也,先诸?作而后悔,亦无及也。 《左传·哀公六年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后悔也来不及了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后悔也来不及了 【相近词】悔恨交加、悔之晚矣、悔不当初 【相反词】顽固不化、死不悔改 【成语示列】倘一有拒捕之名,弄假成真,百口难诉...
-
相煎何急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,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,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,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,否则处死。曹植作诗: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,萁在釜下然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。 【出处】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然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’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煎:煎熬。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。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;指兄弟间自相残害 ...
-
望帝啼鹃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蜀王杜宇称帝,号望帝。他为蜀国治理水患立下大功,急流勇退后禅位给臣子,自己则退隐居住在西山,死后化为杜鹃鸟。到春天时昼夜不停地悲鸣,其啼声非常的凄切,直到口中吐血为止。 【出处】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,也不见得湛湛清天。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,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。等他四下里皆瞧见,这就是咱苌弘化碧,望帝啼鹃。 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 成语意思 【释义】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,号望帝,为蜀治水有功,后禅位臣子,退隐西山,死后化为杜鹃鸟,啼声凄切。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。 【用法】作宾语、定语...
-
缘木求鱼出自战国齐宣王,告诫人们方法不对难有结果
【成语故事】: 战国时,齐宣王想称霸天下。孟子劝他放弃武力,用仁政征服天下。 孟子说:“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,这是为什么?”齐宣王回答说:“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。”孟子问:“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?”齐宣王却笑了笑,不答。孟子接着问:“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?是因为好东西不够穿吗?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?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少?”齐宣王连忙说:“不,不,我不是为了这些。”孟子说:“那么,我明白了。您是想征服天下,是不是?如果是,我看好比爬树捉鱼,是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。”齐宣王说:“会有这...
-
国色天香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,唐文宗李昂在程修己的陪同下到御花园里赏花,园内百花齐放,姹紫嫣红,争奇斗艳。文宗十分欣赏牡丹花王,就问程修己都城传唱的牡丹诗。程修己回答说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:“天香夜染衣,国色朝酣酒。”文宗赞叹不已。 【出处】国色朝酣酒,天香夜染衣。 唐·李浚《摭异记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。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。 【用法】作宾语、定语;形容女性的美丽 【近义词】沉鱼落雁、羞花闭月 【反义词】其貌不扬 【示例】于那娉婷妩媚之中,无不带著一团书卷秀气,虽非国色...
-
改弦更张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,儒学家董仲舒读书与做学问十分刻苦,他读书时曾经三年不到自家花园里看一眼。汉武帝十分欣赏他的为人,让他提供施政方略。董仲舒认为秦朝的一些旧制度已经不适应了,就好比琴上的旧弦必须要换掉一样。 【出处】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更:改换;张:给乐器上弦。改换、调整乐器上的弦,使声音和谐。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、方法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 【近义词】改弦易辙、改邪归正 【反义词】旧调重弹...
-
疏不间亲的故事|意思
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,魏文侯想选拔合适的相国,召占卜师李克进宫听取是选翟黄还是选魏成子,请他为他占卜并请他提意见。李克看出其中的用意,就避而不谈说:“臣闻之卑不谋尊,疏不间亲。我一个外人不好去评论此事。” 【出处】夫然,则不下倍(背叛)上,臣不杀君,贱不逾贵,少不凌长,远不间亲,新不间旧,小不加大,淫不破义。凡此八者,礼之经也。 《管子·五辅》 成语意思 【解释】间:离间。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。 【用法】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际关系 【近义词】远不间亲、疏不谋亲 【成语举例】疏不间亲,还是莫说罢...
-
疑邻盗斧出自列子.说符,告诉人们凡事不要凭空想象意义深远
成语疑邻盗斧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,自己的斧头丢了,便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,因此觉得邻居的一切行为都很可疑,无论是行为、动作,还是神态等。有一天,忽然找到了斧头,便觉得邻居的儿子各个方面都不像是偷斧头的人。 成语含义 不能轻易怀疑别人,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,也不能以貌取人,也要知道感觉不一定是对的。...